简介:湘江战役历史意义及全州主要战斗和渡口!

2020-07-27

湘江战役简介

1-191213104433615.jpg


全州县位于广西的东北部,地处湘江上游,扼湘桂走廊之咽喉,是广西的北大门,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1931年1月1日—1934年12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三次经过全州,足迹几乎遍及全县所有乡镇,著名的湘江战役就主要发生在全州境内,留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被发掘的红军遗址遗迹有2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关岳庙红七军会议旧址、湘江战役觉山铺阻击战旧址、凤凰嘴渡口旧址、大坪渡口、乐耕公祠、安和文塘红三十四师突围战旧址等,觉山铺阻击战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下面介绍一下湘江战役的相关情况:

一、湘江战役历史背景   

1934年l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向西转移。蒋介石在得知中央红军西进的消息后,急忙于1934年10月18日下达紧急命令,调集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在红军西进的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第一道在安远、信丰间,第二道在桂东、汝城间,第三道在郴县、宜章间,第四道就是在广西桂北的湘江天险。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于都等地出发,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25日进入广西,在灌阳、全州、兴安三县境内遭遇了长征初期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战斗最惨烈的湘江战役,即突破蒋介石调集的中央军、湘军、桂军、粤军近30万大军凭借湘江天险精心构筑的第四道封锁线。12月1日,中央红军以损失过半的惨重代价渡过湘江,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1-191213104451956.jpg


湘江战役,史称“全县战役”,因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的四大渡口:突破湘江第一渡的大坪渡、红一师渡江的屏山渡、红八、九军团血染湘江的凤凰嘴渡口、中央纵队渡江的界首渡口(街南属兴安,街北属全州,1953年划归兴安);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觉山铺阻击战,牺牲人员最多、场面最悲惨的凤凰嘴渡口以及红三十四师最悲壮的安和文塘突围之战,都发生在全州县境内。经此一役,红军从进入广西的7.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全州是整个湘江战役的主战场,牺牲的红军战士绝大部分就长眠在全州这片红色热土上。

二、全州主要战斗和渡口简介

201907251608509dd1a3.png


觉山铺阻击战:1934年11月27日,湘军刘建绪部进占全州,并在城外布置了警戒线。红一军团二师从全州县凤凰镇大坪渡口渡过湘江后,红四团沿桂黄公路南下抢占了湘江沿岸大坪至界首的所有渡口,交接红三军团后,赶往觉山铺布防;红五团沿桂黄公路北上抢占全州县城,但全州县城已被南下的湘军刘建绪部占领。红五团在全州城南约1公里的柘桥村与湘军遭遇,打响了湘江战役全州的第一枪。红五团只好占领位于全州南面16公里处的脚山铺(又名觉山铺)一线,构筑防御工事。觉山铺是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在桂(林)黄(沙河)公路边,北距全州16公里,南距军委纵队渡河的界首渡口约30公里。村子周围有几座小山,被南北走向的桂黄公路分在东西两侧,与桂黄公路相交,成十字形。这几座山从东到西分别是:黄帝岭、双把牛角抱西瓜岭、尖峰岭在公路东侧,怀中抱子山、美女梳头岭、米花山在公路西侧。其中又以黄帝岭和怀中抱子山最高,都在南端,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北来的敌人呈仰攻状,而红军居高临下。根据这样的地形地势,军团长林彪命令红六团扼守公路西侧的米花山、美女梳头岭,红五团扼守公路东侧的尖锋岭、双把牛角抱西瓜岭,红四团扼守公路正面,二师师部设在皇帝岭;为防止湘军迂回,林彪紧急电令远在道县(距离觉山铺120公里)的红一师,增援觉山铺,阻击湘军四个师的进攻。11月29日上午,湘军四个师,在十多架飞机的掩护下,轮番向一军团发起猛烈进攻,红军的工事被炮火摧毁,但各部队仍凭险死守。30日凌晨,红一师渡过屏山渡口,赶到觉山铺,二团、三团接替六团阵地,继续阻击敌人。打到30日下午,觉山铺前沿阵地相继失守,红一军团被迫退到白沙河一带,构筑第二道阻击线,军团临时指挥部设在绍水镇水头村乐耕公祠内。12月1日凌晨,军委命令一军团“无论如何,要将汽车路及西南诸路,保持在我们手中。”为了党中央和红军的生存、安全,12月1日拂晓,红一军团以白沙河为凭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搏。接近中午时分,得知中央红军主力已渡过湘江。一师和二师相互交替掩护,边打边撤,向西转移。

觉山铺一战红一军团两个师,与湘军四个师鏖战3天,伤亡惨重。红二师四团政委杨成武和五团团长钟学高负伤,五团政委易荡平牺牲;两个师共伤亡约六千人。虽然付出较大的代价,却成功的掩护了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聚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阴谋。1988年,聂元臻为脚山阻击战题词“觉山阻击战牺牲的红军先烈永垂不朽”,杨成武将军题词“觉山阻击战光照千秋”。

10湘桂古道红军路.jpg


两河古岭头阻击战:为掩护中央红军纵队渡过湘江,1934年11月26日,红三军团命令红五师赶到新圩,阻击来自灌阳方向的桂军,以保证中央红军左翼的安全。12月27日下午,红五师的十四、十五团占领新圩,向南推进至枫树脚,利用地形构筑阻击阵地;28日,由于桂军的猛烈进攻,红五师下午被迫从枫树脚退至杨柳井;29日傍晚又退至板桥铺附近的虎形山;30日中午再退至新圩附近的楠木山村炮楼山一线。下午15时,红六师第十八团赶来接替了红五师阵地,12月1日拂晓,桂军对红十八团阵地发起猛攻,红十八团伤亡惨重,被迫向陈家背靠拢,桂军直追过来,双方展开激战。中午,由于敌众我寡,红十八团一部被分割包围于陈家背,一部在团长曾春鉴、政委吴子雄率领下突围而出,沿鲁荐、隔壁山、古岭头,边打边撤,向湘江岸边转移,最后退守古岭头一带,被桂军包围。至傍晚,在敌人的围杀下,红十八团的近2000名将士,除少数战士突出重围,但大多在敌民团围剿下也惨遭杀害,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红军战士隐姓埋名,流落当地民间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在这次阻击战中,红军付出的代价很大,但最终以顽强的意志,敢于牺牲的精神,阻击了敌人疯狂的进攻,为中央纵队胜利渡过湘江赢得了时间。

eb888e4ff3324d99b1cd33d6cf317dfc.jpeg


安和文塘34师突围战:1934年12月3日下午,红三十四师一〇二团首先在文塘新圩村遭桂军夏威部阻击,战士们在团长梅林、政治委员蔡中的指导下,多次向敌阵发起猛烈攻击。但由于桂军以逸待劳,并且武器精锐,地方熟悉,一〇二团久攻不下,这时部师及一〇一、一〇〇团先后赶到,占领了大源山文塘、山背、堰头上,这里背靠大山,前面是田洞和建江河。下午四时,师长陈树湘、政委陈翠林,在听取了一〇二团的汇报后,又接到军委发来的电报,准备按军委的电令的方案,改向兴安以南前进。这时,一颗炮弹飞来,电台及三十四师政委陈翠林、政治部主任蔡中壮烈牺牲。并且桂军凭借地形熟悉,切断了三十四师向兴安以南前进之路。在危难之际,陈师长果断命令一〇〇团接替下一〇二团,全师向东退入大源山区,并迅速占领了狗爪山和岭脚底村,陈树湘召集团干部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从大源山向东返回湘南打游击。这时桂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密集的炮弹落在一〇〇团的阵地上,由于没有工事掩护,许多战士壮烈牺牲。师团干部组织战士边打边上大山转移,由于不熟悉地形,部队被敌人切断成许多股,师部失去了指挥能力,各团各自为战。一〇〇团政委侯中辉、一〇一团团长苏达清、政委彭竹

峰先后牺牲。师部沿白露源河而上,经大白露、小白露转移到瑶寨茶皮浸时,召集了1000多人,茶皮浸为海洋山深处,海拔1200米,其南面为板瑶山,北面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灌阳。这时夏威的第四十四师,从安和和沿大路经蕉江再从小路经高屋场赶到板瑶山,当他们到达板瑶山时,红军正从村南的小道向灌阳前进,双方发生遭遇战,参谋长王光道趁桂军立足未稳,指挥部队发起进攻,将敌先部队一个连消灭。部队退回茶皮浸,这时茶皮浸一瑶族青年梁明卿自告奋勇,帮红军带路,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至灌阳。沿途遭民团袭击,部队从八工田渡过灌江到湖南道县后,仅200余人。师长陈树湘在湖南省江永县牯子江遭敌袭击受伤后不幸被俘,在敌人抬着他去国民党道州党部领赏时,自己撕开绷带,用手从伤口处拉出肠子咬断壮烈牺牲,实现了他“决不当俘虏”的誓言。余部在参谋长王光道率领下,一度曾有所发展,但在敌重兵围剿下最终全部牺牲。

4大坪渡口.jpg5大坪渡口.jpg


大坪渡渡口:大坪渡渡口位于全州县凤凰镇大坪村湘江边上,江东为凤凰镇大坪村,江西为绍水镇洛口村,为湘江古渡。1934年11月27日凌晨,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二师及军直机关,首先从这里渡过湘江,并控制了从屏山到界首30公里的所有湘江渡口,为党中央及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渡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第一渡,电视剧《长征》《我的长征》均在此拍摄了红军突破湘江的片断。

8屏山渡口.jpg


屏山渡渡口:屏山渡渡口位于全州县枧塘乡屏山村,离全州县城仅15公里,渡口两岸是矗立的高山,江面狭窄,江水较深,仅一只小船摆渡,但下游300米处江面开阔,有一堰坝,可涉渡。1934年11月27日,远在道县与红五军团在潇水河西岸阻击薛岳追击部队的红一军团一师接到军团部迅速增援觉山铺命令,在击退追击敌军后,将阵地交与红五军团三十四师,行军120公里,仅一天一夜的时间从道县赶到枧塘屏山渡口,于30日凌晨,从屏山渡口渡过湘江,与二师一道在觉山铺阻击湘军。

3凤凰嘴渡口.jpg


凤凰嘴渡渡口:凤凰嘴渡渡口位于全州县凤凰镇和平村委凤凰嘴自然村湘江旁,江东岸为凤凰嘴村,西岸为李家村,为湘江古渡。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中伤亡最惨烈的渡口。1934年12月1日中午,中央红军主力大部分渡过了湘江,为避免桂军渡过湘江直接追击中央纵队,下午4时,军委下达了炸毁界首渡口浮桥的命令,当时还没过江的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只好改道从原红六军团涉渡点凤凰嘴渡口渡江。而此时的湘江就很难渡了,红九军团、红五军团过江均遭到敌机疯狂的轰炸扫射,损失很大;而最后过江的红八军团,损失更加惨重,他们不但遭受敌机的轰炸扫射,又因新圩阻击阵地丢失,桂军追赶过来,当红八军团过江时,桂军架起机枪向半渡红军疯狂扫射,红军战士纷纷倒在江中,河水都变红了。根据德国顾问李德回忆,红八军团长征时有11000余人,过一、二、三道封锁线时没什么损失,但过湘江后全军团仅剩1200余人,在黎坪整编时编为一个团给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建制撤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炮兵部队政委、红军诗人陈靖在《黔山湘水》一诗中写道:“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尸体遍江底。”

2015109164918660.jpg


界首渡渡口:界首是一座古圩,位于广西兴安县城以北15公里的湘江西岸,1934年属兴安县与全县共管,街南属兴安县,街北属全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中央军委纵队在这渡过湘江。11月27日,红三军团四师从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手中接收界首,为保卫界首渡口,红三军团军四师坚守光华铺阻击阵地,十团的两任团长牺牲;红三军团军五师从新圩阻击阵地撤下来,也加入到光华铺阻击阵地阻击从兴安来犯之敌;六师阻击东岸从兴安北上之敌,掩护中央纵队过江。从11月29日—12月1日,敌人每天都派多架飞机飞临界首渡口向红军扫射、轰炸浮桥,并多次炸毁浮桥,红军都赶快修复。30日上午,军委第一纵队开始从界首渡过湘江,黄昏后,军委第二纵队开始过江。12月1日中午,中央纵队主力大部分渡过湘江,红六师(除十八团外)也过了江。为避免桂军渡过湘江直接追击中央纵队,下午4时整,工兵营奉命炸毁了界首浮桥。

三、湘江战役历史意义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1月26日进入全州,到12月2日离开全州,虽然只有短暂的7天,但足迹遍及全县11个乡镇。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一战,中央红军从进入全州的七万六千余人,经此一战,锐减至三万余人。红军以饥饿疲惫之师,苦战五昼夜,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勇气概,突破了敌人重兵防守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东岸的企图。

湘江之战的惨胜和血的教训,标志着“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失败,它对中央红军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彻底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危害。湘江战役是攸关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突围之战,是攸关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的转折之战,是中央红军浴火重生的关键之战,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和重新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对红军长征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十分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分享
写评论...